2005年1月4日,一版,创新工作方式打牢发展根基楚雄州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力支撑

日期:1998-12-09点击:4314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2005年1月4日,一版

创新工作方式打牢发展根基

楚雄州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力支撑

【本报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蓬勃兴起,新型小额信贷扶贫开花结果,“小康水利”建设造福山乡,农村劳务输出批量增长……2004年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围绕“农业富州”的思路和目标,在创新工作方式上着眼,在强化基础建设上着力,使彝州农村经济活力和后劲增强,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发端于元谋农村,以“协会+公司+经纪人”为组织形式和“好品种+订单”为经营模式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涌现,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破解“三农”难题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州县党委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目前全州已组建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549个,覆盖了844%的乡镇,会员达3万多人。协会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提供了坚实的桥梁和纽带。这一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先后有74个县派人专程到元谋县学习考察。

针对山区群众旱地水浇和人畜饮水困难的实际,楚雄州在双柏、南华、武定等县开展了“山区小康水利”建设试点工作。他们打破传统的“大锅水”、“福利水”,统一规划和优化水资源,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多渠道、多元化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创新管理体制,成立用水户协会,通过建章立制,使村民商议水事活动规范化,做到群众投明白工、出明白钱、用明白水,体现了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形成水利工程长续利用的新机制,深受山区群众的欢迎。试点之一的双柏县西城社区通过“山区小康水利”建设,实现了100%的群众喝上清洁卫生水和人均一亩“种得下,保得住,能稳产”的旱地水浇地的目标。

楚雄是一个典型的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自治州,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该州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新路子,推行“以乡统贷、承贷承还、结合产业、扶持重点、财政贴息、一次借款、一年还款、层层担保”的新办法,选择蚕桑、畜牧、蔬菜、人工食用菌、药材等重点产业,累计发放贷款19700万元,直接扶持贫困农户114395户,占全州农户总数的1/5,并且确保“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新型小额信贷扶贫的实施,解决了政府之忧以及企业操作和农民增收的难题,达到了农民、企业和政府三满意。此外,各级党委和政府还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2004年全州共组织劳务输出1046万人,比上年增长634%。

在彝州,到处都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结合“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州委从州级机关部门抽调了130名队员组成干部驻村帮助农民增收工作队,深入到50个村委会、15个龙头企业和15个协会开展工作。他们在调研基础上,认真填发《农民增收卡》,逐户帮助联系户分析增收项目,落实增收措施,争取各方支持,扎实抓好移民搬迁,小水池(窖)、沼气池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开展“支部带协会”探索等,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了能干事、干实事、干好事、求实效的良好形象。为切实解决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工作队确定了10个试点,每个试点村由州财政补助5万元,因地制宜开发可行性项目。州委还建立起配套奖励机制,每年评选表彰奖励10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记者徐体义杨润贾云巍)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