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5日,九版,“西南第一山”辩

日期:1998-12-09点击:3942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2006年9月5日,九版

“西南第一山”辩

武定狮子山被冠名为“西南第一山”,五字大匾高悬于狮子山山门。这虽然是数百年前古人早就有的称誉,但还是引起一些人的疑惑与争议。即便我这个生长于狮子山麓的人也存有狐疑。大西南不乏名山,只讲佛道名山,峨嵋山、青城山、鸡足山……都是盛名远播,但皆不敢称之为“西南第一山”唯独武定狮子山当仁不让,为何?

其一,山以僧名。数百年来,狮子山的高僧大德不少。元武宗四年(1311年),四川高僧朝宗赴滇弘法至狮子山,被“峭拔雄秀,诸山皆朝”的风水宝地留住,便“以青山为屏障,白云为篱藩,以烟霞为卫具”,苦修化缘,建起了文殊阁、维摩阁,成为狮子山的开山祖师。朝宗高僧在“嗜杀恬死”的“化外之邦”弘佛3年后,便神秘地“师归西蜀”了。元仁宗延祐2至7年(1314—1320年),印度高僧指空禅师飘然至狮子山,在狮子山6年间,常常“隈石隙而卧”,绝食参禅入定。元仁宗延祐7年(1320年),武定教授杨兴贤撰的《狮子山正续禅寺碑记》载:“师归西蜀之后,有西竺指空禅师,游方憩此,绝粒危坐,肋不沾席,开辟正觉”。正因为有指空禅师的威德品行,绝食苦修,禅宗文化才得以在此传播;“正续禅寺”才能够顺利建成,一举成为滇中乃至云南最大的禅宗丛林,数百名和尚长期住寺挂单,其规模可想而知。指空禅师后来被元朝宫廷尊宠,以后又辗转至高丽弘法,被尊称为“师之师”。指空在印度、中国、朝鲜三地传播佛教,是一个罕世高僧。此后,狮子山正续禅寺高僧大德不断涌现,从明、清后的如法禅师(无穷大和尚)、维静禅师、智空禅师……一代代高僧,成就了狮子山誉响滇南的禅宗地位,赢得了“中国佛教八小名山”、“西南第一山”的美称。

其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狮子山不是有仙则名,而是有皇帝则名。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以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皇太孙名份登上皇位,采纳大臣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固政举措,却引发朱家亲王的不满,建文四年(1402年)被其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赶下帝位。据《明史》卷四载,当时“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而早于《明史》8年的《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等野史记载建文帝从秘道逃亡,在江南、滇、黔、蜀逃亡为僧的各种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但是,恐怕建文帝在各地的史料、传说、遗迹都赶不上狮子山正续禅寺。清朝文学家吕熊著的长篇小说《女仙外史》,清末佛教界出的《高僧传》,清康熙《武定府志》、光绪《武定直隶州志》,乾隆檀萃著的《农部琐录》等地方史料详细记载了建文帝一行来狮子山正续禅寺为僧的过程。

狮子山正续禅寺除了佛教圣地特有的庄严、肃穆和空灵外,几乎所有的建筑、楹联、诗碑、摩崖、树木、花草无不与建文帝有关,似乎成了有关建文帝传说的“博物馆”了。就连庄严的佛教藏经楼也仿皇宫样式建筑,一楼不塑佛像却弄成了“惠帝祠阁”,祠檐高悬“帝王衣钵”匾,门两边木柱上全是写建文帝的楹联,达5副之多,其中最有名的:“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游人看后,明史那段叔侄皇位相争的腥风血雨场面又浮现眼前。祠内建文帝慈容善目,身着袈裟盘腿坐在金銮殿的龙椅宝座上,左右两位侍者僧人为随帝出逃的大臣杨应能、叶希贤。据我所知,这样仿皇宫建筑的藏经楼,楼中还有皇帝塑像,全国没有第二处了。

狮子山佛寺丛林,是帝王宫还是梵王宫?古人说狮山更比燕山高,那么狮子山便是当之无愧的“西南第一山”了。这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可,那只待你游狮子山时来证悟了。

(刘腾伟)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