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姆

日期:2020-09-28 来源:http://yzfs.cxzwhg.org.cn/点击:6048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查  姆

彝族长篇创世史诗《查姆》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安龙堡镇、大麦地镇、法脿镇等地。《查姆》形成于哪个年代难于考证,但是它的存在,经历了口耳相传并用彝文文字记载的形式一代代的流传。在明末清初已经有大量彝文书籍出现,因此说明了《查姆》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了。

据彝族“毕摩经”记载,最早的《查姆》有120多个“查”,分为上部和下部。上部又叫《吾查》,内容为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万物起源等;下部又叫《买查》,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占卜历算、诗歌文学等。《查姆》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彝族百科全书,彝族人称为自己的“根谱”。1976年,民族文化专家郭思久、陶学良先生在彝族毕摩施学生的帮助下,在1958年翻译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调查,经过广泛的搜集,整理出了其中的11个“查”,并把纷繁复杂的原始材料归纳为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卷。

“查姆”彝语为“大”和“起源”之意,直译为“做人的道理”,意译为“万物的起源”。《查姆》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记述了人类、万物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创造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神,如:涅侬撒萨歇、儒黄炸当地、罗阿马、罗塔经等诸神,他们是此史诗中比较完整、丰富而又富有鲜明个性的群神,从这一点上讲,《查姆》又是一部十分丰富而又生动的神话叙事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查姆用很大的篇幅谈到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世界之初,“雾露飘渺大地,变成绿水一潭,水中有个姑娘,名叫赛依列,他叫儿依得罗娃最先来造人。”“人类最早的那一代,……名字叫‘拉爹’;‘拉爹’下一代,名字叫‘拉拖’;‘拉拖’的后一代,名字叫‘拉文’。人类祖先的“拉爹”时代,人只有一只眼睛。“独眼睛这代人,不会说话,不会种田,象野兽一样过光阴。今天跟老虎打架,明日和豹子硬拼,人吃野兽,野兽也吃人,……有时还会人吃人。”这一代人,“深山老林作房屋,野岭岩洞常栖身。石头做工具,木棒当武器,用树叶做衣裳,渴了喝凉水,饿了吃野果。”由于独眼睛这代人“不知道种粮食”,“道理也不讲”,“长幼也不分”,于是由神仙之王“涅侬倮佐颇”和众神来商量,决心换掉“独眼睛”这代人,由神女“罗塔纪姑娘”用四瓢水洗去了“独眼睛”人身上的一切污垢,使“独眼睛”人“白发变黑发”,“粗手变嫩手”,“脚裂合拢了”,“独眼睛变成直眼睛”,然后给他取下树叶帽,给他取下树叶裳,叫他脱去绿叶裤,全身换新装”。这代人用“树枝做椽子,树叶作瓦片,树皮当板墙。”并已学会种植粮食作物。发展到“拉文”这一代人,“有两只横眼睛,两眼平平朝前生”,形象与现代人完全相同,他们“弯刀拿在手中,斧子别在腰里,去到大山头,砍树种旱地”。“世上需要的东西,样样都造出” ……

《查姆》中有关神的传说,是彝族几部创世史诗中最生动、最优美的最富有哲理的。它用天真烂漫的幻想,叙述了人类独眼人、直眼人、横眼人三个发展阶段,提出了从猴子变人的朴素的观点,它对研究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民族的形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查姆》所包含的大多数内容普遍用于彝族民间丧葬祭祀礼上。当老人死后,便由主持葬礼的毕摩念诵、唁唱《查姆》让死者灵魂明白事理,分辨善恶。《查姆》多为五言句式,尾字押韵,朗朗上口,具有诗的特点,用彝族民歌“阿噻调”配唱,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听起来韵味十足。目前,《查姆》已收集整理出了二十多个章节的内容,但离传说与彝文文献记载中的120个“查”还相差太远,若干的内容还不为人知,彝族这部宏大的创世史诗还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

《查姆》蕴涵着丰富的彝族宗教信仰文化,主要包括万物有灵观、灵魂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原始宗教信仰是彝族史诗存活的土壤,史诗表达了彝族独特的信仰文化,史诗与信仰文化紧密结合,史诗因而具有了神圣性。彝族的史诗也往往被彝族宗教祭司保存和传承,且往往使用在宗教性、祭祀性的民俗仪式场合中,因而史诗既是神圣的,也是世俗的,既是神事,更是人事;诗性、神性和人性相交织融合便成为了彝族史诗的一个特点,史诗《查姆》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查姆》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同时也与彝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现今彝族人民的一切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观念等,都可以在《查姆》中找到原始痕迹。换言之,彝族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是在《查姆》这一根基之上衍生、发展、演化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分工的不断细化,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母体、适应社会生活多元化需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单元。例如由生和死这一现象演化而来,专用于丧葬祭祀的《丧葬经》;由日月星辰的轮转而来,专用于纪年或卜测的《历算书》,由家庭婚姻等社会关系演化而来,旨在教育和启迪的《道德经》等等。在彝族民间每到逢年过节、婚丧祭祀、播种收割、出猎放牧、起房盖屋,都要唱诵《查姆》史诗。唱诵形式多样,有请毕摩唱诵的,也有即兴咏唱的。唱诵腔调有毕摩祭祀调、阿噻调、苦情调等,根据唱诵内容和场景选择适时的腔调唱诵,以传诵对万物起源的认识、追思先民的光辉业绩,缅怀祖先的不朽功勋,教育后代,启迪未来。这也就是《查姆》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方贵生

方贵生,男,彝族,1950年8月出生,双柏县大麦地镇大麦地村委会下莫且法村人,1978年正式拜本村彝族大毕摩施学生为师,学习彝族传统文化,学习和收藏彝族民间文学古籍、学习彝族文字。他掌握并收藏了大量本民族的创世史诗,有《查姆》、《作嫫查》、《纳得碌嫫查》、《台姆查》等30 多部。1985年开始学做奔丧者家的主事毕摩。1987年后开始做丧葬仪式的主持毕摩。主持本村的祭山神、祭土主神等祭祀活动。方贵生曾两次到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参加古彝文翻译,翻译了《指路经》、《卖花女》等文献书籍,获楚雄州民委颁发的彝文翻译贡献奖证书。2004年至2010年在楚雄州民委翻译毕摩经,与其他毕摩一起共同翻译《查姆》两卷120多万字。方贵生精通彝文古籍,熟习彝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我州毕摩经的资料保存者之一,特别在民间文学的抢救保护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0年,方贵生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批准命名为第四批省级传承人;201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方会香

方会香,女,彝族,1970年2月出生,双柏县大麦地镇上莫且法村人,是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彝族女歌手,特别是她用啊噻调演唱查姆中的彝族先民们娱乐、生产生活、劳动场景等的段落,音质清脆圆润,高低音和真假嗓运用十分自如。 曾参加到省州各项汇演活动并获多项奖。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