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老虎笙介绍

日期:2020-09-28 来源:http://yzfs.cxzwhg.org.cn/点击:9590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一、神奇美丽的双柏

神奇美丽的双柏,地处滇中腹地,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辖妥甸、大庄、法裱、鄂嘉、大麦地五个镇和爱尼山、独田、安龙堡三个乡,85个村(居)委会,县城妥甸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国土面积4045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人,居住着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7.2%,在整个人口比例中彝族占44%、哈尼族占2.3%、白族占0.4%、苗族占0.2%,、回族、傣族等占0.3%。

  彝族是最早居住在县境内的土著先民,主要支系有倮倮、罗武、阿车、车苏、山苏等。倮倮颇支系属土著世居民族,以虎为图腾,呼虎为“倮”,以虎族命名,分布于妥甸、大庄、法裱、爱尼山、鄂嘉。罗武支系是元朝、明朝时期从武定迁入,阿车、车苏、山苏支系主要从易门、峨山、新平迁入定居,由于源流各异,形成了双柏彝族多支系、多方言的文化结构。汉朝在西南夷地区实行郡县制,践行“移民实边”政策,汉人开始落籍双柏,明朝时汉族大量迁入县境定居,县境内主要以使用汉族语言文字为主,民族语言文字主要是彝语彝文。

双柏设行政区历史悠久,西汉元封二年设置益州郡,双柏为其24县之一,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管辖,元朝设立摩刍千户所隶属威楚万户府,后来改摩刍千户所为南安州,民国初期改南安州为摩刍县,1929年复名为双柏县。上世纪60年代初县城从云龙迁到妥甸。

双柏县是一个山区县,全境群山叠嶂,山地面积达98.5%。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石羊江斜贯而下,将县境分为东西两片,马龙河纵贯南北,绿汁江绕于东南,哀牢山盘亘西部,石碑山、老熊山屹立南侧,白竹山、三尖山、三家厂大山虎踞东部,老黑山雄踞北面,群山连绵,峡谷纵横,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5486种,以云南松、华山松和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有二三级国家保护植物23种。大小兽类110种,禽类310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黑长臂猿、蜂猴、老虎、黑虎、大青猴、香獐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21种,还有种类众多的野生中药材和食用菌,森林覆盖率达84%,被誉为“天然大氧吧”。

双柏地处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度,干湿季分明,高山深谷,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降雨量827毫米,水能资源60万千瓦,已建成了老虎山、鱼庄河、三丘田等中小型电站。全县共有耕地37万亩。    

双柏与相邻的楚雄、禄丰、易门、新平等县市均有公路相通,省道226线连通楚雄、双柏、新平,晋云公路通往易门,妥鸡公路通往禄丰,距离州府楚雄60公里,距离省城昆明200公里,交通变例。全县85个村委会全部通公路、通电话。双柏的集市贸易,长期沿袭传统,县城妥甸逢农历五、十日赶集,乡镇则是按农历属相一般间隔6天赶集,集中进行商贸活动。

二、神秘古朴的老虎笙

彝族先民认为虎尸分解创造了万物,形成了独特的彝族虎宇宙观。彝族崇虎、敬虎,以虎为其祖先,自称倮倮(汉语为虎),即自称为“虎族”。 古代彝族部落首领须披虎皮,死后以虎皮裹尸进行火葬,表示生为虎子,死后化虎。彝族在举行祭祖大典时,大门上悬挂一个葫芦瓢,凸面涂红色,上绘黑虎头,以示这家人是虎的子孙。双柏彝族老虎笙是彝族虎图腾的“活史料”,既古朴又原始,民族风格十分浓郁,它既是祭祀性舞蹈,又是自娱性很强的舞蹈。法裱镇的小麦地冲村是老虎笙的发源地。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仙人,身背一块巨石去堵泛滥的江水,路经小麦地冲时,东方发白,天已快亮,仙人将现原形。不能走动,于是将大石头分成几块,丢到麦地冲附近,变成三道石闸门,仙人也在村子两头,化作两只石虎,守护着小麦地冲上、下两村。从此,这里的彝族人民安居乐业,坏人不敢进,魔鬼不敢入,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六畜平安。人们为感谢这两只石虎,也为了祭祀祖先,就按照虎的习性和爱好,        

摹仿老虎的动作跳老虎舞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跳虎形式的祭祀舞蹈和活动。小麦地冲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历时八天的“虎节”,虎节期间“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举行祭祀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来象征自己的祖先,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跳老虎笙的人,用恢黑色的毡子捆扎成有虎耳、虎尾的虎皮披在肩上。脸上、手上、脚上分别用黑、红、紫、白色等各种颜料画上虎纹,装扮成老虎的样子。跳老虎舞,一般由18人组跳。这18个人分别装扮成8只虎、2只猫,2个山神、1个虎头、4个击鼓者、1个敲锣者。舞者成一行纵队,开始从逆时针方向行进,最前者是手持长竹竿、竿上吊有一药葫芦的虎头,毕摩和猫公、猫母、羊皮鼓手们列成一行,虎队在硭锣和羊皮扁鼓伴奏下入场跳虎图腾舞。老虎笙主要有两大套路,一套是老虎模仿人世伦理生活的,一套是老虎教人从事耕作的舞蹈。依次是:“老虎开门”、“老虎出山”、“老虎招伴”、“老虎捉食”、“老虎搭桥”、“老虎接亲”、“老虎交尾(性交)”、“老虎驯牛耕地”、“老虎耙田”、“老虎播种”、“老虎栽秧”、“老虎收割”等舞蹈动作。这套在羊皮扁鼓击声中进行的哑舞,演出一幅幅农耕文化的画卷,展示着一种古老的文明。

夜幕降临,广场燃起了篝火,先有虎笙队跳虎舞,众人围观。虎队退场后,笛子、月琴弹起撩人的弦律,歌舞狂欢开始了,山坡上也烧起熊熊篝火,人们边舞边唱,细细听,有粗犷的“放羊调”,也有情意绵绵的“阿苏诏”情歌对唱。在一组组的舞圈中,年青人跳得最欢快、热烈,一些儿童也很投入地模仿着跟在后面看着、舞着,许多老年人自己围成圈,边跳、边弹、边唱、边舞,舞步沉稳地道,开始是“悠悠步”、“跺脚”、“颠颠脚”等轻慢动作,突然弦声激昂,加快起来,老人们跳起“挺胯”、“篝鸡晒腿”等回转跳跃动作,充满活力。直到报晓,众人才踩息歌场的篝火。这种狂欢从正月初八一直到十五。

正月十五日是“老虎送祸祟”和“送虎神”的日子,早上8时刚过,虎头在土主庙敲起硭锣,召唤虎队兄弟集合化妆。9时正,两位毕摩在排列整齐的虎队前焚香、敬酒、念经,然后在神台关杀只大公鸡献罗麻,群虎叩拜后列队下山进村,挨家挨户驱邪消灾,祈福迎祥。听到羊皮扁鼓的声音,主人家出门放鞭炮迎接虎队进家。虎队在院心围圈跳虎舞,猫公、猫母逼进户主的堂屋门,猫公“嗷、嗷、嗷”!叫三声,猫母倚贴在猫公身后与之眉来眼去,用又细又长的女声“喵—”地叫一声作答应,用手指堂屋正中供桌的供品,猫公会意,眉飞色舞,拉着猫母一齐跃进屋内将主人准备好的一块方形腊肉、钱和米抓起来装进猫公背的羊皮口袋中,双双携手窜出门外。这时两只老虎葡匐在堂屋门坎上,两个装成山神的毕摩各靠一边门枋,手拿点燃的香火,各搭一只脚在虎背上,借助虎威,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邪恶鬼快出来,癞子、跳蚤快出来;大吉大利快进去,有吃有穿快进去,金银财宝快进去!从今后,一家清吉平安,六畜满院,五谷丰登……”念完咒语后,山神在堂屋门两边各插三炷香,与虎一齐退回院心加入虎队共同在羊皮扁鼓的敲击伴奏下跳虎舞。主人在打扫干净的院中置桌凳,端出米酒、糖水、瓜子、香烟,挑葫芦的虎头高声叫:“老虎招待外客!”虎队便停止跳舞,纷纷向围观的群众和来客敬酒、传烟、传递茶水。礼毕,又在院里跳三圈虎舞,便离开这家去另一家。

最热闹、最神秘的是十五这天晚上。全村15岁以下的童男、童女,每人点燃6炷香,每只手各持3炷,两只手腕相交,左右来回旋转,6个香米点连成3道火环,在胸前环绕,互相跟随,连成一个很大的香火队,跟着虎队舞蹈前进。这时的跳虎场变成了香烟滚滚、火花熠熠,人群越聚越多,歌舞场面越来越大,成了真正的彝族山寨狂欢节。

直到午夜子时,虎头一声吆喝,霎时乐停舞止,在虎头带领下,全村人都跟随虎队和香火队,在月光和火把照耀下,在一串串爆竹声中走出村寨,登上村子南面一座名叫“叫魂梁子”的山头,这里也有一尊天然的石虎(罗麻)。全村村民和虎队便在专门开挖出来作为送神用的三个台地上尽情狂舞三圈,之后,舞蹈和音乐都在最后一串爆竹声响落后嘎然而止。香火队随祭司在石虎前插下人人手中的香火,虎队和山神分别卸去自己的化妆。由毕摩带领群众向东方跪拜。毕摩念经,赞诵虎神,齐念:“消灾解难,兴顺万事!”、“除祛百病,人畜安康!” 。

祭送完毕,全村老少及到这里看热闹、观光的人,都可以按“见者有份”的规矩,有权参与平均分配猎物,接受由两只“猫”从各家各户叼来的供食,及象征“祸祟”的“刀头”——腊猪肉,每人一份,并且只准用手捧着吃,不能用任何碗筷。当大家共同体味了这种平等、互助、和平、友谊的娱乐性野餐之后,才高高兴兴的离山回村。“老虎笙”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虎节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明年虎节再会。

历时八天的大规模虎图腾祭祀活动中,充分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崇虎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观,蕴含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科学、法学、军事、宗教、艺术、体育等多种原始文化要素,是值得进一步开发的文化源泉。 

三、底蕴深厚的虎文化

双柏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种类繁多,保留完整,以丰富、独特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国内外所注目,山区传统民居土掌房独具特色;哀牢山梯田别有洞天; 民族风俗特色鲜明,高山峡谷间一年四季琴弦悠悠,笙歌达旦,形成了久远神秘的民族风情文化带,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被称为彝族古傩仪文化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老虎笙体现了古老的彝族虎崇拜和祭虎文化,是彝族虎图腾的“活化石”,承载着彝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很高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老虎笙体现了彝族虎宇宙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观,并且,又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力的标志;老虎笙和虎节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一个稳定的民间文化活动。也由于其在民间文化活动中的重大影响,因此成为彝族民间歌舞艺人进行歌舞交流和传承的舞台,又让广大青少年在节庆狂欢中接受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使得以老虎笙为代表的许多彝族传统文化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被称为古傩仪文化珍存和虎文化活化石的老虎笙,不仅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外界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吸引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和国内的许多学者、游客前来考察、观光;法裱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老虎笙曾应邀到日本、法国、韩国及国内的上海、郑州、威海、南昌、昆明等城市表演,在2005年“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获得金奖。成为宣传双柏的一张名片。

四、生生不息的传承

神奇的老虎笙凝聚着多少彝家人的智慧和寄托,走过了千百年,环境在变化,传承多坎坷。1952年——1987年被禁止,虎节和老虎笙消失了三十多年,1988年恢复传承后,老一代传承人逐渐离开人世,传承人减少,年轻一代从小就接受现代教育,成年后,大多数人又涌向外面的精彩世界,加之受到外来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受民俗活动商业化的影响,导致老虎笙这一古老的彝族民间文化活动原汁原味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县委、县政府对以老虎笙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十分重视,进行了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公布了90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命名了包括老虎笙传承人杨家旭、徐正元、者发富、李发才在内的42名民间文化传承人。经申报“双柏县彝族老虎笙艺术之乡”等15项被列为州级保护名录。“双柏县彝族老虎笙舞之乡”、“查姆”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并且,加强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宣传和贯彻落实。

  法裱镇的小麦地冲成立了“老虎笙协会”,在小麦地冲村的“虎节”基础上,举办法裱镇“虎笙节”、“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召开虎文化艺术研讨会。

正在筹备成立“虎文化研究会”,研究、挖掘“老虎笙”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制作老虎笙音像资料,对“老虎笙”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注册“老虎笙”商标;、出版发行老虎笙音像资料、组织出版虎文化丛书,对“老虎笙”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建设彝族虎文化大观园,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充分展示以老虎笙为代表的彝族虎文化,提高老虎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办好“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平台。

双柏县的老虎笙是县境内土著民族彝族十分独特而又极具代表性的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发开潜力大,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被称为彝族古傩仪文化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特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老虎笙这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艳丽奇葩得到更好的传承,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