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环州彝族婚丧嫁娶习俗

日期:2020-10-09 来源:http://yzfs.cxzwhg.org.cn/点击:12357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婚礼习俗

接亲:队伍一般由6——8人,除老媒人外,有特别挑选牵喜马的“黑毛松”,有押礼先生,牵着角挂红布的壮羊,赶着背驮彩礼的马,吹着接亲调,向新娘家一路走去。

泼水:当接亲队伍刚来到新娘家大门附近时,就要惨遭新娘同伴们的“袭击”,一盆盆冰凉的水泼向他们,个个顿时变成了落汤鸡。

 抹黑脸:接亲者刚进堂屋坐定,一个半个冷不提防,脸上被姑娘们用锅烟子一把把抹得只剩下会溜溜转动的大眼,这是很刺激的场面。

 抢新娘:新娘是谁,在哪儿,接亲者要看好。一但看见新娘,就要去抢,才能开唱哭嫁歌,准时路。到上路了,找不到新娘,就要给“礼钱”。

哭嫁:新娘被接亲者抢住,找不到,但给了“礼钱”,将上路时,几十号姑娘层层围着新娘唱哭嫁歌,唱得悲悲切切,凄凄凉凉。

送亲:女方送亲人数一般是接亲者的2——3倍,有舅舅、叔叔等长辈,也有弟弟妹妹等同辈,但只限于男性。

午餐:按风俗,无论远近,一定要在中途休息一次,大家围坐松毛,摆上从新娘家带来的食品,共同享用。

进洞房:当晚由伴娘陪新娘住宿,新郎新娘不同房。

回门:送亲者在新郎家休息一夜后,返回。新娘也随之回门,一星期后由新郎接回。

拜年:男方娶了媳妇,就要履行拜年的义务。每年大年初二、初三,夫妻两人要背着猪头到媳妇家拜年,由结婚时牵马的“黑毛杉”陪同。无论如何困难,必须连拜三年。女方有几家至亲,就要背几分礼。

送祝米:新媳妇坐了月子。姑爷要专程去娘家告知,使之有准备地送祝米。这一天,凡是较亲的家族人都要派代表去,挑鸡蛋,背酒米,抱鸡,女方后家所有妇儿老老少少去祝贺,队伍很是壮观。

丧葬习俗

环州彝族,古时无论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都兴火葬,今分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两种:正常死亡实行棺木土葬,非正常死亡实行火葬。目前发现的“棺木土葬”,最早的年代为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今不过270多年,经考查发现的彝文碑记载约在清嘉庆年代(1796年)。

民国初年,环州地区人死亡后,一般平民要念三天三夜的经,富户都做七日大斋,超度亡魂,要耗费大量的钱帛。解放后,葬礼较为简单,一般只做一天的祭祀活动。

葬时,头朝上,脚朝下,素有“坟打尖山门朝凹”之古规。棺木入土后,亲戚不论老幼,都要反背抓三把土,丢入坑内,其余的送殡者才能铲土垒坟。

非正常死亡和无后之人死亡,不能与祖坟同葬,只准在坟地边缘入葬。未婚或生育中死亡者,一律火化,否则会坑害人。

祭祀活动

吃药:捻开细小颗粒状的银质小粒,男九粒,女七粒,死者亲戚要在尸骨未寒之前把它放进死者口中。吞下后,死者滴下几滴泪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据说,死亡的人吃了“药”,才能升天,脱生(投胎转世)。

进行“辅本”法事人死之后,当晚在毕摩的引领下,孝子、吹师到村外古传的某一地点,用小一头小猪,进行祭祀。先寻一种山竹,选准后,孝子背向山竹,反手将山竹连拔出,毕摩口中念着经,轻轻连喊数声:“阿铺——奇”,然后将竹子根部插入专用的绣有“虎”图滕的“亚德”口袋中,低着头,双手握住竹梢,在众人的陪同下回到家,把山竹供放在供桌上。

相传,环州彝族称为“稳”的这种苦竹,在远古阿普笃莫时代,天地混沌,洪水成灾,彝族先祖被大小所淹,幸好抓住了长在山崖边的山竹,才得脱险,繁衍后代。从此,彝民的子孙后代就将其视为“阿普笃莫”的化身来崇拜。

“区干独”驱狗器:由一个正方形的纸(布)壳对折成等腰三角形,上画葫芦、花纹图案,底上(下方)粘上数条剪成锯齿状的彩条,顶端粘上长条形纸,上画图案,用细竹条挑起,默里边装上几个小饭团。出殡时,抬在最前面。

彝族有古传:阳间人死亡后,都要经过“南天门”而入,方能与祖宗相聚。但南天门前有两只猛犬守护。亡魂必需用“区干独”吓开守门之狗,并用饭团哄之,方可进入南天门,到“极乐世界”与祖宗团聚,否则会变成孤魂游鬼,永不得超生。

“献药”:毕摩进行诵经,众孝男女跑拜,然后反手从一特定的盛药器中舀出三汤羹“药”泼在醋汤上。

“指路”:在毕摩经声中,把亡魂指向“木熬鲁白”(今乌蒙山)。众孝男女长跪,毕摩诵《开路经》,结束,才能出殡。

“送亡饭”:把死者送葬后,三天内,后人要为亡者送三次饭。头一天送早饭,第二天送午饭,第三天送晚饭。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