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节浅谈对非遗的认识与保护

日期:2016-02-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网络转载点击:4568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导读】:我有幸以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份全程参与了整个非遗节活动,特别是亲眼目睹了凉山州彝族服饰展演编排和表演的整个过程,从对非遗的一无所知,到亲身经历非遗文化精彩历程,我感慨颇多,现结合自身感受,浅谈我对非遗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
     2013年6月15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隆重开幕。来自巴西的桑巴舞、美国夏威夷的呼啦舞、法国尼斯的巨兽游行、尼泊尔的魔鬼舞、非洲刚果(金)的狩猎舞......,为观众带来了全球各地的非遗精华,向世界展现了非遗文化的多彩魅力。云南的“花腰舞”、“侗族大歌”,四川甘孜、阿坝和凉山州的非遗活态演出,更为观者呈现出原生态的非遗之魅。而来自凉山州喜德县的彝族铠甲舞表演更是场面壮观,气势雄浑,震人心魄;盐源县摩梭族的甲搓舞则让观众欣赏到了泸沽湖畔摩梭儿女别样的文化风情......
   
  我有幸以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份全程参与了整个非遗节活动,特别是亲眼目睹了凉山州彝族服饰展演编排和表演的整个过程,从对非遗的一无所知,到亲身经历非遗文化精彩历程,我感慨颇多,现结合自身感受,浅谈我对非遗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

  一、非遗是

  本届非遗节的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为期9天的非遗节活动推出了1000余项各类非遗项目,举行了264场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呈现出非遗文化的活态性、多样性、流变性。

  参加非遗节的国家突破100个,为历届非遗节之最。本届博览会重点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广泛邀请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进行技艺展示、产品展销。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上,玲琅满目的非遗展品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现场活态展示的制作技艺和生产流程更是令人啧啧称奇;其中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分别设立专馆,展示了各州多姿多彩的非遗资源和生产性保护成果;在其他非遗博览园的各个场馆中,也都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项目,向市民和游客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我更是以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身份亲历了凉山州彝族服饰活态展演编排和表演的整个过程,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艰辛。彝族服饰展演节目于6月11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开始编排,表演者为西南民族大学的彝族学生,当时正逢成都天气异常炎热之时,而表演者们需要穿上厚重的彝族服饰,站在太阳底下进行各种繁杂动作的编排,一天下来厚重服饰都被汗水浸湿了,编排老师的嗓子沙哑了,但为了能更好的将彝族服饰文化展现出来,表演者们都日复一日的坚持节目编排,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到6月16日整个彝族服饰活态表演圆满成功时,所有人的脸都晒黑了,但每个人的心里都非常开心。

  在凉山州馆内进行的美轮美奂的彝族服饰展演向观众展示了彝族毕摩服饰、彝族老年、中年、青年服饰及儿童服饰。这些款式各异,华丽美艳的男女彝族服饰全是由手工制作,上面的每一幅刺绣,每一条花边,每一颗纽扣都是人工一针一钱缝制而成。其中还不乏一些年代久远的古衣,正应了那句“穿在身上的历史”。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彝家的毕摩文化,武士精神,婚嫁习俗,纺织技艺,生活场景,月琴,口弦及朵洛荷表演等彝族传统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佳在现场给成衣缝制花样,一条普通的长布条在她手上来回翻转,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条漂亮的长花边,技艺和速度都让人惊叹。展馆内还设有彝族漆器,银饰,织布技艺的现场制作展示,传承人个个技艺精湛,令人佩服。
   
  参加完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对非遗保护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上,当非遗博览园里各种各样的成果展,技艺和实物都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处处皆非遗,只是没有了解,便被忽略了。尽管非遗保护工作还在摸索中前进,还有待深入和改进,我仍觉应当为今天所取得的非遗保护成果而鼓掌喝彩,因为这                        不仅展示了一个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同时也让我深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易。

  二、营造氛围、完善机制、掀起非遗保护的热潮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千百年来在人们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它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命脉,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人民群众是非遗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保护非遗,不仅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每个人的精心呵护。本届非遗节的主题确定为“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就是希望突出人民群众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个人都自觉地关注非遗、珍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之中。如何更好更完整的保护和传承凉山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在全州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提高民众的关注热情和喜爱程度,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彝族人民在凉山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彝族人民情感的纽带和推动彝族发展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彝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完善,凉山一些原本保存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界的影响下逐渐丧失了本真。过度开发,随意滥用,唯经济是图等情况时有发生。例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一项重要传统节日,原本寓意驱邪避灾、祈祷消除虫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而在旅游开发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如今更多的人对火把节的认识只是“东方的情人节”,对其本真的文化意义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展示;在人流集中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和制作流程等活动,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在中小学开展非遗知识讲座,传承人教学等,让青少年从小热爱非遗。

  其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在本次非遗节上看到了许多项目传承人,他们热情饱满,眼神略带急切,他们珍惜这一难得的展示平台,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让大家看到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产品以及生动鲜活的传统技艺,他们希望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扬光大,使其长久传承下去,但却面临后继乏人的难处。以彝族毕摩文化为例,现有毕摩传承人年岁偏大,后继乏人,加之掌握毕摩技艺的时间长,收入偏低,很少有年轻人能忍耐其中的寂寞和清贫,许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很少再回到农村继承祖辈的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传统艺术,但不能完全按照农业时代的模式发展,其传承发展要适应新时期的市场规律。非遗产品也需要统一品牌、形象、包装以及销售,因此,政府在对传承人的传习活动采取鼓励、资助、扶持等政策的同时,也应当考虑适当的引导传承人走向市场,避免让“活的文物”变成“死的遗产”。
   
  最后,建立传统文化生态实验区。

  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原生态的形式再现,让人们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将民族民间的绝活、绝艺保护在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素有“彝族毕摩文化之乡”之称的美姑县,作为彝族文化的腹心地,是毕摩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是毕摩的源头,而博大精深的毕摩文化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美姑建立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毕摩文化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在“彝族民歌之乡”雷波县,“彝族漆器之乡”喜德县,“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县,“彝族服饰特色文化之乡”昭觉县等文化特色浓郁的地方也可采取区域性的活态保护。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平台,人们在欣赏非遗灿烂成果的同时也能相互借鉴交流先进的保护经验。当前形势之下,非遗保护需要的是延续,而不是转轨,不可片面地强调投入,更不能片面追求旅游和地方经济,把非遗项目一窝蜂旅游化。只有不断的实践,探讨,研究才能将非遗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真正留住这些“活的文化”。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