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婚姻风俗漫谈

日期:2019-06-0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者厚培点击:1386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我们楚雄县三街公社黑泥密密村,传说在杜文秀起义以前,没有一户汉族杂居。自李文学、鲁贯石等起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大肆镇压彝族人民。密密村原住只有者、李二姓彝族,被杀死的多了,九台寺的租难以完纳,才到南涧招约来了杨、罗、张三姓汉族,又由南华二街迁来一户姓窦的汉族,就形成彝汉杂居了。

我们彝族在五十年代以前,族规很严,不允许与汉族通婚,若与汉族结婚者,不许回娘家认亲。

五十年代以后,这一现象才逐渐消失。由于汉彝杂居,人口才繁衍起来。

密密村彝汉两族各占一半。现在汉族娶彝族姑娘,下代变彝族,彝族娶汉族姑娘是很平常的事。彝族的服饰,也在逐渐消失中,大部分渐渐穿了汉族的衣服。我曾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扫“四旧”时,收尽了一切银器、手镯、首饰梅花及装饰品挂链等。自此以后,彝族姑娘也学起了汉族姑娘,梳起花头。

如大过口公社、三街公社蚂蝗箐、天生坝两地,由于彝族比汉族多,彝族服装变化很小,依然保持着彝族的衣着,但头上的首饰梅花及翠结,多少年来都买不到了。

勤劳的彝族妇女

彝族妇女虽体力弱于男人,但勤劳方面却超于男人。从我岳父母这家说起,他家住背阴山大丫口(又叫孔家)。我岳父鲁登高是独儿子,我岳母是南华五街鱼黑地村人。我岳父家有四个儿子,四个姑娘。我岳母由娘家陪嫁来一头母牛和一只母羊,属于岳母的私房,这羊和牛繁殖起来,岳父是没有处理权的,但有使用权。我们这里彝族妇女没有享受父亲遗产的权利,但有享受母亲私有财产的权利。每个姑娘出嫁也要陪嫁一头牛和羊,过门后也按照传统继承下来。

穿衣问题也有传统的规矩,男人按家中人口的多少,种好一定数量的麻地,等麻成熟后,把它收回来,以后就全是妇女的工作了。如泡、剥、绩、纺、织等,都由妇女承担。就从绩麻说起,自收好麻后,自旧历八月起,一直绩到春节,到旧历二月初开始纺线,三月内将线绕成团,四月拉钱,要到九月间才开始纺布。这时农活更苦了,织布全靠夜晚织。那时的麻布里要掺织火草,又必须在五、六月上山找好。八、九月虽是织麻布的好时机,但又是秋收大忙季节,所以只有连夜织。

儿子娶亲以后,母亲缝好两套衣裳给媳妇,从此母亲就不再管媳妇儿子的穿衣问题了。彝族人民爱抽旱烟,一家人有几弟兄,每人分给几厘草烟地,等收了草烟到集市上出卖,买回几尺细布来,做麻布衣的镶边布外,这草烟地所收烟草,即是男人的了。

如果一家人口多,当家的只管吃粮吃盐,儿子们各立小户,叫大门小户,穿衣全是自己负责;如果哥弟还未结亲,由姐妹供穿,如果哥弟娶了亲,各自才能积自己的私房。姑娘做媳妇时,要带个麻线团去,这样婆家就认为讨着有本领的媳妇了。男人穿得好坏,主要要看媳妇的本领。所以彝族妇女除了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家务劳动外,还要承担着丈夫的穿戴,而且还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丈夫打扮得整洁漂亮些。

我们哀牢山区,绝大部分都属锣锣濮彝族,从前也有过“姑娘房”。那时女儿们长到十多岁就要离开双亲另外居住了,彝族把这叫做“鸟儿出窝”。哪家房屋宽一点,姑娘们便三、五成群地到他家共同住在一起,因为彝族姑娘成年累月都要绩麻,夜间绩麻要有伙伴,常常就集体共宿,所以不管老年妇女或年轻媳妇,总是习惯于三、五成群约在一起,边绩麻、边讲古、边唠家常。“姑娘房”里全是未出嫁的姑娘集居在一起,她们在这里有说有笑,有唱有闹,无拘无束。年轻小伙是否有在“姑娘房”里歇宿呢?这当然也会有的,但首先必须经姑娘的同意,绝不能强行。在这集体寝室里,他们可以在一床歇。但也有个规矩,不能乱来(即是发生性关系),若男青年要强行,就要遭到其他姑娘的嘲笑和辱骂,姑娘们可以马上把他赶出门,并给他起个浑号叫“大波啰羊”,如果一个小伙子得到这种浑号而传出去,从此这男青年就难和姑娘们来往了。姑娘偶然也有轻浮的养了私生子,是家规族规都不容许的。也是从此被人所看不起的。

自由恋爱与封建婚姻

在哀牢山区,青年男女也有自己的恋爱过程和场所,那就是“跳歌会”,这也是彝族青年们唯一的社交活动。会期很多,自春节后正月初五、初九、十五;二月十五、十九;三月初三、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初一“杨梅街”、二十四日“火把节”,七月立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以上这些节日,各地交错,有固定的地点和日期。到时候就不约而同

地聚集一起,尽情地唱啊!跳啊!完成了认识、相爱、定情、约会的过程。已婚的中年男女也可以参加赶热闹,他也唱也跳,这是山区唯一的文化生活。青年男女,除在这些节日外,当然只有在姑娘房里见面了。

解放后,彝族“姑娘房”被认为是不正当的旧风俗,至今公开的姑娘房是没有了,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又怎么能禁止呢?彝族青年男女恋爱是自由的,也是漫长的,互相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认识了解。一天两天,一月半载是不能达到结婚的目的的。偶然也出现私生子,就会遭到群众的议论和鄙视,家长也会被人议论是“养儿象驴,养女似猪”。这在彝族中是很不光采的事。

尽管彝族青年男女能恋爱自由,但往往实现不了他们自己的愿望,结果仍要遭到父母的包办,这是矛盾,又是现实,双方一定要对对方家庭是否门户相当,作风品德,更主要的是经济情况作为选择条件,但最可怕的陋习是盛行优先选择姑表、表舅、亲上加亲的落后的婚配。过去,彝族还有这样一种风俗,在跳歌会上,十多岁的姑娘当晚要领个小伙子到姑娘房里歇,如领不到一个小伙子回来,母亲便觉得自己的姑娘不成器,自己也觉得不体面。青年小伙子在“跳歌会”上不跟着姑娘去,或领到一个姑娘回来,同样被认为不昌盛。姑娘到男家去的少一些,照例是小伙子被姑娘领去的多。青年男女在“跳歌会”上是自由王国,可以任意选择对象,约一个伴侣回家是天经地义的事,反之就会被视为不成器。姑娘赶会去了,晚上父母还要给姑娘煮好准备招待小伙子的饭菜。小伙子也要向姑娘送点礼(主要是粮食)。解放以后,这些风俗已不再公开盛行了,公开拉扯的事是没有了,只能暗地相约。有的青年在女家住上几天,白天照常上山干活,放牲口等。晚上仍回到姑娘房里吃住。女方的母亲当然也要招待青年饭菜,但不能见面,有时只能从门缝里偷偷地看看,父亲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若无其事。

从前彝族还有另一种风俗(近似于指腹婚),生了女孩,还在襁褓中有人来提亲,这样才有名声,否则姑娘就“不值钱”。如大过口、力白所、蚂蝗箐一带,女孩在摇篮里就出嫁了的不少。三街前河、后河一带,女孩十多岁就出嫁了。出嫁后并不住在婆家,要到十七、八岁才住到婆家,也才能同房。虽然也有十来岁就住婆家的,但只和姑姑一起同宿。

我记得幼年时,大过口一带的青年妇女,常常三、五成群逃到我们村来帮工度日。她们都说是因为不满意的婚姻而离开家乡的。可想见只是恋爱自由,婚姻并不自由。另外还有个传说:三街公社背阴大队有一座山,靠近南华,彝族把它叫做“底格西俄梅”(彝语地名),意思是一个逃婚来的青年妇女,在这座山上活活被婚姻所迫而死,传说还有旧坟堆呢。类似事件,并不稀罕。

解放后,婚姻问题有很大改变。如包办婚姻、逃婚等事就很少听到了。

彝族的婚姻仪式过程,首先是男方父母,看中哪家的姑娘后,即请一媒人,带上几斤酒,到女方家提亲。如女方父母心里有意,也不能就信口许诺,必经反复几次才能许口,这叫吃“口酒”。吃“口酒”先从祖先、家堂灵位前献奠起,然后把族内长辈也请来吃酒,表示把婚事公开。暂时不娶的,就不论彩礼;如就要娶了,就把彩礼说定。说彩礼时,主人不开口,请家族内长辈们说。彩礼有:首饰、挂铃、手镯、耳环、梅花、翠结等银器几件,衣服几套,但不能提内衣,也不能要鞋子。也要讲礼银。为什么要礼银呢?

因为彝族姑娘没有享受父亲遗产的权利,因而也没有抚养双亲的责任,所谓要彩礼就是表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双亲每人一套衣服是少不了的。

姑娘出嫁以后,如父母去世时,也要牵一只羊回来吊孝,也就是报抚育之恩。父母的丧事费用,与出嫁了的姑娘无干,这不包括招赘之女在内。

姑娘许配订了亲,什么时候娶,要由媒人来通知,并要将女方的衣服、首饰带齐,礼银可分几次兑清。从前礼银一般不超过六十六元半开,这又意味着有福有禄、四时如意。

媒人通讯中,要商定男方是大办还是不大办。如大办,女方就要请三亲六戚来送亲,不大办时就可少请送亲的人。讨家如果要“奉席”(“奉席”时,每户送亲的人家敬给四两肉),送亲的各家都应该送礼;不“奉席”就不必送礼了。“奉席”要分多少酒肉呢?有的地方须二、三十斤肉,一、二十斤酒。若是不“奉席”的(因迎亲的要到嫁家吃两餐),不备肉的,迎亲的只在路上相遇。

讨家前一天就请了人在院子里搭好青棚,上方摆一单桌,桌上摆装满米的升子,米上插松枝,算作喜神牌位。青棚门上挂上红彩。

迎亲进门这天,堂屋门旁摆有篾桌,也放一升米,插上三杈松枝,中间一杈要结六道疙瘩,还摆一壶酒、一壶水;另两杈两小根,一根夹有石,一根夹盐巴,与小壶插摆在一处;升子前面摆有斋饭,刀头茶酒及净水。这便是仪式。如果已商定大办,讨家须请一班唢呐,舅舅家、女婿家都各贺一班唢呐,女方要吹芦笙送亲来。新郎并不去新娘家接亲,只请媒人和一相帮去接。

新媳妇到来,先在大门外接亲,大门外路旁摆着单桌,放着花瓶香炉,新娘来到门外,唢呐吹奏得热热闹闹到大门外,相帮端着盘子,向送亲的作揖敬酒。新郎由陪郎领着向岳丈跪拜,这时岳丈要给女婿挂上彩。相继,舅舅、姐丈、姑父、母们也给挂彩。还由嫁家请一毕摩来念进亲经。

芦笙声中就进青棚里跳歌作舞。毕摩念着天地间各种动物和人类怎样偶配内容的经文。

毕摩把经念完了,新郎先来由上而下解开松枝上的三道疙瘩,新娘随后也来从下而上地解开剩余的三道疙瘩。接着,新娘要从升子中拿走酒壶和水壶,及石头和盐巴。意思是女方的命运比男方好。

进门有两种风俗,一种进门后要拜天地,拜家堂祖先,而后拜双亲及长辈、亲戚等。另一种进喜房后,由祖父母来喂交杯酒。一杯是由新郎含着喷在新娘脸上,新娘又喷还新郎脸上,表示已成婚配。

晚饭时,新郎端着盘子到席上作揖敬喜酒,受敬的客人也要表示祝贺。

晚饭后,跳歌场拉开了,青年们尽情地唱歌跳舞,分外高兴。中年、老年也在青棚里唱青棚调。按彝族风俗,在嫁娶喜事的青棚里,老幼长辈可以在一起跳唱。青棚调唱的内容都是些古老的故事。如从开天辟地就唱起,以及讨亲、访亲、合婚等过程,直到天亮。主人端着那升米,唱的人唱着“关龙调”,跟随着唱到堂屋,唱到楼上。
彝族人民崇拜龙,预祝从此满仓满库,好些场面都唱“关龙调”,甚至丧事里也唱“关龙调”,春节期间也唱,上山求雨、祭奠也唱龙。

第二天早饭后,媳妇回门。启程时唱“送亲调”,由甲、乙两人对唱,甲代表讨家,乙代表嫁家。内容很丰富,互相都唱很谦虚的话。边唱边向送亲的敬酒至门外。新郎要带一只鸡和一壶酒与新娘回门。在岳父母家住一宿。一场婚事就算办结束了。

婚后,夫妇俩若没有姻缘,双方父母教育劝解无效,也可以离婚。

从前离婚,只需要请一人作证,说定赔偿彩礼若干即可。如女方先提出,男方有权要高价赔偿彩礼;如男方先提出,也可以要回部分彩礼。赔偿说定,男方砍个木刻给女方。木刻是约三寸长、五寸圆周的一筒树,中间刻上“X”记,从中心破成两半,丢在地下,要成一阴一阳,阴的一半交男方,阳的一半交女方,即为凭证,谁也争辩不了。

旧社会里,也有男方未经离婚即将妻子卖给其他人的,这只是个别情况。

在我们这里的彝族中,听老人传说:古来只有三讨三嫁。丈夫死了,很少有转房在族内的事,多数是另改嫁。

(彝族)者厚培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