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菌子

日期:2016-03-0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周能汉点击:4917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周能汉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上山找菌子,一般都在雨水出通(当地土话,指下一两场透雨,雨季到来基本确定之时)后才开始。一般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上山找菌子,多半到老黑坟山、密松树垭口、小水井、大鲁冲坟地山等一带找寻,偶尔也会到对门山上找一找。找菌子中,只关注鸡枞、核桃菌、葱菌、一抹青、刷把菌、剥皮菌、青头菌之类的。对门山离村最近,山上树少,只有一些长不大的青松,拾到的菌子也多半是青头菌一类的,而且能找到的菌子数量也少,很少有专门去对门山找菌的,至多就是放牛呀什么的,顺带一找而已。要找好菌子,都必须到离村远的那些山上去找,也就利用周末不上学的一天时间,或者假期间,在下雨后的日子里专程地去找一两次,多半都有不少的收获,往往能在一个大清早,找拾一竹篮菌子背回家。择其好的品种,带到集市上卖,换些油盐钱补贴家用,抑或买些笔墨作业本之类的。稍差一点的品种,或者品相差一点的,都留家中炒食。那年月,农村生活艰苦,家家都是清汤寡水的,虽然找到了美味的菌子,却多因炒菌子做菜用油多,村民们也不是那么热心炒菌子吃。

 也许就是这样的原因,像漫山遍野才能见到的麻布菌、松毛菌、喇叭菌等,多半很少有人问津。偶尔也会找回一些品相比较好的喇叭菌,那就是专门上山找菌子,却因了没有赶最早,多数山上都被人在此前找过菌子,也或是气候、雨水等原因,菌子出得少,以至找到的菌子比较少,回家总得带些回来,那怕只够一家人吃一两顿的数量也是要有的。无奈之下,只好找一点在人们心中,品种不是很好的诸如喇叭菌一类的菌子。恰好喇叭菌多出产在密松树垭口那密密的桫松树下,多半到小水井、大鲁冲坟地山找菌子的回程要过密松树垭口,顺带找拾一些品相好的喇叭菌充个数量。像麻布菌、松毛菌之类的,是很少有人问津的。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松茸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被人们认识到其出口创汇价值后,逐步形成地方产业优势。一方面是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菌子的美味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也不会为因炒菌子做菜用油多而烦恼,可以开心的炒食了,吃的人也多起来了;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人认识到菌子富含优质蛋白和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食之对人体健康比较好。特别是松茸的抗癌成分被发现后,南华松茸名声大振,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七十年代风靡云南的南华大白芸豆,成了当地的热卖商品。随之兴起了南华野生食用菌产业,成就了一大批菌子商人发家致富,许多的企业家从中掘到了第一桶金,实现了创业发展梦。南华也因了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兴起,各种民间的荣誉随之而来,云南最大的野生食用菌集散地、滇西最大的野生食用菌集散地等称谓自发形成。政府审时度势,筹划创办了野生食用菌美食文化节,推动了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菌子宴、野生菌美食大赛、找菌子比赛,营造了浓浓的野生菌文化。更多的是山民们,从采拾菌子中,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实现了小康。随之也带来许多问题,那就是掠夺式的采拾方式,往往破坏了菌子生长的环境,菌子出产越来越少,由之也引发了许多的问题。好在随着人们对野生食用菌产业认识的提高,不断发现新品种,比如块菌,堪比黄金的价值,是欧洲人最爱食的好东西;也不断地开发原有资源,比如麻布菌、松毛菌、喇叭菌不在是没有人找拾的自生自灭品种,找来晒干,制成干片,或加工成商品,一样地美味无比,创造着滚滚财源;更是引入科学管护和持续利用,就是这部书的主题,通过科学管护和持续利用,达到增产增收,也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实现重要经济野生食用菌生产的最大化。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